互聯網巨頭涉足團購重在圈地
吸引Facebook和谷歌涉足團購市場,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巨大的利潤空間。然而,面對美國日漸飽和的團購市場,互聯網巨頭們在寄希望未來攫取利潤的同時,更重視搶占團購市場先機。
利潤是商家一切行為的動力。Facebook和谷歌涉足團購市場的最大動力就是未來團購市場的利潤。市場研究公司BIA/Kelsey表示,美國消費者每日在特價商品上的支出將由2010年的8.73億美元增長到今年的39億美元,到2015年這個數據可能達到60億美元。
雖然未來的利潤空間很有“想象力”,但是目前美國國內的團購市場卻呈現飽和的趨勢。美國團購信息聚合網站8coupons.com收集的數據顯示,Groupon在美國的克隆網站已經超過180家www.tuan1024.com其中,有超過一半的網站提供的交易少于100起,包括Groupon在內只有15家提供的交易超過500起,只有4家提供的交易超過1000起。這一組數據無疑暗示了美國國內團購市場已經飽和。
然而,飽和的市場形勢并沒有“嚇退”Facebook和谷歌,他們更看重的是搶在競爭對手之前在團購市場上劃出屬于自己的領地,如果不能搶在競爭對手之前,那么也不能落后太多。這點從Facebook和谷歌推出的團購服務略顯倉促就可以看出。
有媒體報道,網友登錄Facebook團購服務的頁面,并無任何商品和商家上線。之前Facebook也稱目前只是開始接受用戶有關團購項目的預定。
同樣,關于谷歌Offer服務,用戶在注冊后只是收到一份郵件。谷歌團購團隊稱,對于用戶的加入“深感激動”,一旦有了團購項目,將會第一時間發出郵件,告知用戶“令人吃驚”的優惠商品。
電子商務市場進入搶灘階段
互聯網巨頭之所以如此急迫的進軍團購領域,搶占市場,根本的目的還是想盡快地在電子商務大潮中取得先機,走在競爭對手的前列。
谷歌在這次推出Offers服務之前,去年底就提出了總價達60億美元的收購方案,希望能收購美團購網站Groupon,但卻因Groupon擔心來自反壟斷監管部門的阻力而遭拒絕。之后,谷歌將注意力投到了自己研發的團購服務Offers中,希望通過郵件方式讓用戶享受到團購服務。
而今年早些時候,Facebook也計劃開始測試一項名為“Buy With Friends”的社交團購功能。因此,可以說通過團購加速進軍電子商務領域,對于Facebook和谷歌來講顯然早有計劃。
摩根大通高級分析師伊姆蘭·卡恩預計,2011年全球電子商務市場總規模將達到6800億美元,同比增長18.9%;2013年這一數字將達到9630億美元。這樣的數字足以讓互聯網巨頭們絞盡腦汁地在自家的服務中添加更多的電子商務元素,而這些巨頭們紛紛涉足團購領域,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可以預見,在未來在電子商務大潮的極大沖擊下,像Facebook、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們將更加重視個性化功能的創新,特別是對更具個性化電子商務功能的研發與推出,以此來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獵取更多的市場利潤。
巨頭介入團購市場或將重新洗牌
Facebook、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進入團購市場將面臨不少挑戰。一方面是Groupon、LivingSocial這樣的團購市場領先者帶來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是團購市場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帶來的困擾。
Groupon和LivingSocial作為團購市場的領先者在市場上擁有“強勢”地位。有媒體報道,在美國市場,Groupon2010年全年營收為4.6億美元,2010年美國團購市場總營收為11億美元,按照這一數據計算,Groupon占據超過四成的市場份額。而LivingSocial與Groupon擁有相當的實力。
此外,近年來,團購市場日趨火爆,在給商家帶來利潤,給用戶帶來實惠的同時,也存在不少發展中的問題。國內的315消費電子投訴網數據顯示,2010年團購的投訴量為2090宗,2011年1月開始,不到3個月時間,團購的投訴量已高達1573宗。由這些國內的統計數據不難看出目前整個全球團購行業存在的問題。
因此,雖然Facebook、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進入團購市場,有望憑借自身的品牌、資金、用戶、產業鏈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挑戰行業領先者,重新洗牌團購市場,進而解決一些團購市場中存在的問題,但是要想在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成果顯然有很大的難度。本文章由團立方團購導航整理分享,轉載網址http://www.tuan1024.com/